环境科学
1. 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和科研并重,围绕水、土、气等各环境要素开展污染过程与机理、控制与修复技术、模拟与管理等多层次的研究,以全球视角立足于高度产业化的珠江三角洲特殊地理与环境,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以科研平台和团队助力实践教学。坚持面向世界环境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培养国家急需、国际一流的兼具科学创新和决策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 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具备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环境科学专业领域基本技能,熟悉环境科学领域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具备环境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育、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创新学术型和管理型环境保护专业一流人才。
3. 培养规格
环境科学专业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具体毕业要求包括:1)爱国守法,思想过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人文社会素养;2)按要求修完毕业总学分(155学分左右)及实践教学环节;3)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掌握国内外文献检索、阅读及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全面掌握环境化学、环境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构,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环境管理的基本技能。
4. 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总体情况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贯彻中山大学大类培养精神,大一按照大类培养要求设置课程,着重夯实学生的理科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大类基础课等3个类别。大二专业分流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等4个类别。其中,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践课为专业必修课:
1) 大类基础课:旨在通过宽口径教育使学生全面具备理科大学生的各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包括高等数学(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工)、大学物理实验(工)、大学化学(二)、大学化学实验(二)、环境学导论等课程,全部安排在第1-2学期。
2) 专业基础课:立足于环境科学专业最基本、原理性的知识体系,并考虑到与大类基础课的有效衔接,旨在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修读夯实基础,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地学基础、生态学、编程基础与环境应用、学术写作与规范等6门课程,安排在第3-5学期。
3) 专业核心课:全面覆盖环境科学专业涉及领域,具有专业“脸谱”特征,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土壤学、水环境学及实习、大气环境学、环境生态技术综合实验、环境与健康、环境管理学等8门课程,安排在第4-7学期。
4) 专业实践课:旨在使学生受到充分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训练,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集中设置的专业实践课包括:生态环境实习、环境地学实习、创新研究与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等5门课程,安排在第5-8学期。
专业选修课侧重专业知识体系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研究特色,为学生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及校外实习等活动提供知识基础。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专业选修课分设为模块A(创新学术型)和模块B(高水平管理型);同时,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壁垒,设置有本研贯通课及荣誉课程模块。总共设置30门专业选修课(共计63.5学分),分布在第3-7学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学习规划及需求修读,最低总学分要求为27.5学分(不含荣誉课程)。
(2)毕业总学分要求(以2022级培养方案为例)
(3)各学期学分、学时分布情况表(以2022级培养方案为例)
5. 师资队伍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广东省重点学科、211/985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环境科学系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目前,师资队伍中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
环境科学系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综合办学的优势,依托博彩网站 的学科发展规划,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形成了以“土壤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环境微生物”为核心的四个重点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环境材料与低碳技术”、“环境化学与毒理”、“环境规划管理”三大交叉研究团队。各研究方向和团队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学科交叉性强,优势互补,形成了一只结构合理、凝聚力强、学术活力旺盛的科研团队。近年,环境科学系教研人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ESI高被引论文,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十三五”广东省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等奖项,在国内外环境科学界形成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环境科学系教师队伍成员曾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教学成果荣誉,多门专业基础课获批中山大学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等本科生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并建设了多门省级、校级一流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高质量本科生教学和培养提供了充分保障。
6. 教学条件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依托博彩网站-博彩担保网-博彩评级网 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土壤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研平台,已配备包括拉曼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三重四极杆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快速蛋白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析仪、粒径分布仪、BET比表面积分析仪、全自动微波消化系统、总有机碳分析仪、大型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微生物洁净室和生物培养温室等大型仪器设备和高规格实验室,为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境科学系与校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及教学实践基地,包括“博彩网站-博彩担保网-博彩评级网 -广东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实习基地”、“中山大学-南岳树木园生态环境认知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大学-致胜土壤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广东中联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教学基地”、“中山大学-江西威典产学研合作基地”、“深圳海上田园环境科学教学实习示范基地”等,并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为本科生做专业专题讲座,强化本科生的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
此外,环境科学系还设有特色实习课程“生态环境实习”,由专业老师带领本科生前往南岳衡山,深入开展群落生态、生物多样性土壤地带性、溪流水质等方面的实地调研,帮助本科生走出课堂,培养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环境科学研究和团队协作的能力。